
傅抱石 《琵琶行》 中国画

齐白石 《虾》 中国画

徐悲鸿 《漓江景色》 中国画
在近几年的艺术品市场的热浪中,有一个略显灰色的身影——礼品画一直若隐若现。而自去年以来,由于社会整体风气的转变,艺术品市场的礼品渠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。这对整个艺术品市场,尤其是书画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就此,业界专家展开了深入、理性的探讨。
正
画家、评论家 梁江——
名家书画
成“代金券”现象比较普遍
从量化角度讲,中国目前艺术品市场上礼品画所占比重究竟有多大,并没有统计数据。但业界都知道,以当代中国画,尤其是名家作品为礼品,充当特殊的“代金券”,此前是比较普遍的。至于礼品画的渠道目前变化到什么程度,尚未有具体的调研,礼品画的萎缩,对艺术品市场到底会产生多大影响,现在还很难判断。但无论如何,这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、对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,都是好事。
表面上看,礼品画渠道有变,会影响一些画家作品的出路。实际上,销售渠道或者艺术品市场以礼品画占大头,甚至成为市场主导,这是畸形的,不正常的,这在艺术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无前例。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以礼品画为风向标,也即是要让当代绘画创作回归本体,书画市场回归常态,这是大好事。
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画家,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,艺术首先是满足精神需求的。如果完全成了一种高附加值商品,艺术也就异化了。如果他只是盯着市场逐利,只关注艺术的商品属性,这样的艺术家不可能有大作为。而目前很普遍的现象是,社会公众也以价格、以销路、以礼品渠道的效用为标尺去衡量艺术家。这种现象再不赶紧纠正,对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,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。
另外,当代一些名家作品在市场上走红或者被捧红,主要作为礼品画销售。某些画家的作品,几年之间从一平尺几万元暴涨到几十万元,乃至不按尺寸只论张计价,一幅数百万元,这样近乎天方夜谭的价格,已完全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,是“潜规则”或幕后推手运作的结果,一般的艺术消费者不可能承受这样的作品。当代书画市场如果深陷礼品泥潭,将与社会美育,跟普通民众的生活无关,这样的艺术将别无出路。
因此,如果礼品画渠道真的有变,市场走向收缩,有识见的画家不必忧心忡忡,社会公众更应欢欣鼓舞。毕竟,艺术市场良性转型,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才能给广大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提供持之以恒的创作动力。普通大众的艺术鉴赏水平日益长进,对书画的喜爱程度日渐凸显,未来的艺术品市场才会具有可靠的、厚实的社会沃土。